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5年11月7日 07:13 来源:人民日报 李树蕾
文化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刻领会规律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一、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进展,塑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了文化建设抓好指导、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与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相适应,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和不足。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创造,更好调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一)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创新创意是文化的灵魂。中华文明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繁荣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注重文化创新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从我们党诞生以来,我们党的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建设新的科学大众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采取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向结合”,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展创新范围,把我们党的自觉意识提升到新的水平,推动文化创新。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充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力,调动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凝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文化繁荣。 (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的“实力”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文化成就上。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品质、风味、风格等要求日益提高,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尤其是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重要变化是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享受精神文化产品,而是参与文化的创造和生产,在过上完整、真实的精神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提高思想境界。文化生活。这些变化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发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广阔的文化空间,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100年来从未发生过的重大变化。世界乱象丛生,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际竞争更加复杂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电子领域硬实力的竞争上经济、科技、军事,还包括文化和制度软实力的竞争。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但也面临频繁的文化冲突和更加激烈的思想文化竞争。只有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营造精英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人才大量涌现、迈上新台阶的有利局面,才能真正塑造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2.激发创新文化创造力活力的根本要求。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它有一个方向,一个位置,一个起点。关键是要坚定维护和加强党的整体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旗帜是方向,是力量。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领先地位,是确定我国文化发展性质和方向、推动创新文化创造走上正确道路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激发创新创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视角、方法引入到整个时代的各个方面。促进繁荣和文化发展的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还包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 (二)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国人民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基因和密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财富既是丰富的资源,也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刺激文化创新和创造活力,要促进中国人民的文化独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起来,发展具有坚强思想引领、精神统一、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实践和生活是创新和文化创造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文明史是有规律的每个文明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时代的精华。现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一些最雄心勃勃、最独特的社会实践。这一伟大实践为创新文化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要利用新时代好实践,深入研究回答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从实践中汲取新素材,立足实践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特别是要探索建立有效的机制,紧密结合亿万人民的创作实践,由作家、艺术家、专业人士、学者、新闻工作者深入实践,真正走进中国快速发展的领域,走进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内心世界,发起适合大众的文化创作。适合时代和人群。 (四)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技术是创新和文化创造的引擎。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会促进创新和文化进步。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催生多种新业态、新应用、新职业。能否抓住这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机遇,将是决定我们的文化能否蓬勃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释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要加快科技创新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利用pInternet培训优化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为文化创新创造插上科技翅膀。同时,积极纠正数字智能技术误传、文化碎片化和肤浅、娱乐过度等弊端,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五)坚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发人民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走访不同文明,发现彼此优势,激发各自思想。中华文明具有伟大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包容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从历史上看,通过开放和包容就文明而言,中国与其他国家相连,取长补短,从而导致了文化巅峰的出现和文明的重生。我们要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海纳百川。我们要与不同思想、不同文化对话交流,以包容的态度学习人类各种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创造力,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和文化氛围。 3.激发创新创造,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建议》提出了“激发全民创新创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时间在等待的紧迫感。我们必须工作努力,做好,并付出一切去实现它。 (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健全体制机制,健全劳动制度,创新积极事业,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毕竟,发展核心价值观就是发展人的思维。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原著阅读实际学习原著原理,让学习成果结出能干好工作、促专业发展的生动硕果。必须有效地将它们转化为实践。独立知识体系的形成是文化建设和繁荣的基础。我们需要扎根中国土壤,传承中国文化脉络,夯实学术基础,研究现实问题和现实研究课题,回答有关中国、世界、人民和时代的深刻问题,加快构建独立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充分发挥文化育人、育人的作用。我们要用文化育人、用文化装备人,用丰富的文化名著照亮思想、温暖灵魂、滋润万物,悄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青年大群体,结合新时代青年群体结合时代格局和现实需要,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在课堂内外开展“思想政治课”。要搞好管理,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怀。 (二)大力推进文化工程。文化繁荣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推进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鼓励热爱文化、奉献文化的志向,鼓励人们向墙学习、专注创作。一种文化的繁荣,最终体现在优秀作品的不断涌现。有必要鼓励解放精神、表达个性,在题材、内容、形式、技法上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不断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创作适应时代的文化精品,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文化繁荣的关键是人。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为人着想”,把培养和扶持高素质文化人才作为战略问题。按照人力资源增长规律,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让创造者充分施展才华,努力培养成为我们的栋梁之才的一流文化人才,努力造就大批道德高尚的人才。我们一定要开发人力资源。既是文化人才,又是文化新人。文化繁荣意味着对文化的高度尊重大力保护文化遗产。正如我们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坚持尊重历史文化,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统一监管,加强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监管,强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有效保护和活态遗产,坚决反对一切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保护、弘扬、发展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新大众文学艺术是新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焦点。新大众文艺要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力军,必须让新大众文艺在网络条件下蓬勃发展,支持广大群众参与。引导和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读书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设。要深入推进学术型社会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健康服务体系,培育浓厚的爱读书、读好书、读书能力的氛围,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十五五”期间,日本将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阶段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治支持用好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果断深化文化体制和机构改革,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领域行政申请和审批制度,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热情。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生产运行机制。我们必须培养优秀的文化企业和品牌,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实文化政策和有效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创新数字时代文化市场监管政策,完善文化贸易政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新业态,拓展文化发展范围,推动数字智能化赋能和文化建设信息化转型。 (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也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品质。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完善国际通信体制机制,加强重要国际通信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际通信运营责任架构,推动地区、行业、各方面共同参与国际通信运营。我们要创新媒体和传播方式,发挥新媒体优势,支持社交媒体平台国际化拓展。加快汉语言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提高叙事能力水平,用事实说服人,用情感感动人,用真理感化人,让更多的外国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解外部世界是提高内部沟通有效性的前提离子国家。要遵守国际传播规律,加强区域和国别研究,深入了解目标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受众开展精准传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们要强化用文化与世界互动的理念,健全人文交流机制,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和人文交流合作,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用文字传递真理和声音,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让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编辑:向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