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金晚霞有一粒“灵丹妙药”。一旦进入人体,药物分子就会“跑”到肿瘤上的特定位置,并发出一束光,可以有针对性地“爆炸”杀死肿瘤细胞,但对周围的正常细胞造成很少的损害。这种看似科幻的治疗方法正在成为现实。过去,核医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影像诊断肿瘤和其他疾病。近日,《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与一线核医学医生的互动了解到,得益于核医学的发展,核医学科在肿瘤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新潜力。 “我们科室刚刚完成了一项临床前核医学研究,并计划进行更多临床研究。”上海某三甲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告诉记者,在他的核医学同事中,大家都对核医学治疗新途径非常看好。核医学是放射性药物的正式名称,是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特殊药物。如今,核医学正在彻底改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是世界各国生物医药产业竞相布局的战略重地。记者追踪产业链时发现,全球排名前10的制药企业正在纷纷进入这一领域。在日本上市公司如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医药”)、远大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达制药”)、中国同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同乐”)“同乐”)、烟台东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城药业”)和广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药集团”)也在积极拓展业务。“当前,世界创新核药物研发已进入高产期,核药物研发 国内外开发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新肿瘤靶点、新探针、新适应症、新核素可能成为核药物产业的突破点。”元大制药相关负责人对Securit记者表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BCC Research的分析,全球核医学市场将从2023年的126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底的210亿美元,并从2024年到2029年,年均增长率预计为8.29% 到2019年。那么核医学作为前沿道路的前景如何?瓦公司正在进行哪些类型的创新?针对相关问题,《证券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行业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核医学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如何应用于临床?首先,患者应接受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或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并评估要使用的核医学剂量。一旦完成此操作后,医务人员就会从铅罐中取出药物,并将其注射到患者体内,通常是通过口服或静脉滴注的方式。然后,它聚焦于肿瘤的特定部位,并用自身的辐射攻击肿瘤细胞,但对周围的正常细胞造成很少的损害。 “因为药物是有放射性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必须待在特定的核药房,药物输注完成后,病人必须留院观察。 “如果放射剂量符合标准,没有明显副作用,患者就可以出院。”刘说,患者完成一系列治疗后,会再次接受SPECT或PET影像检查,以确定治疗的效果。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治疗的效果可以通过设备或图像清晰显示。这就是为什么核医学治疗常说“所见即所得”。“这就是‘所见即所得’。” “所见即所得”效应,即“诊治一体化”,是核医学治疗区别于现有肿瘤治疗的最显着特点,也是业界普遍看好核药研发的原因之一。”一位格南药业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通过实验,针对同一疾病靶点开发诊断药物是有可能的。”“实现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闭环。这开启了癌症精准治疗的新篇章。”有业内人士表示,核医学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准备条件,在配备核医学设备的医院即可完成治疗。这种“现成的”模型有望促进核医学的快速采用。国际市场正在率先验证核医学的价值。 2022年3月,核医学药物Pulvic-O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该药实现销售。上市第一年销售额为2.71亿美元,到2024年底累计收入为26.43亿美元。据行业媒体报道,核医学创新在中国起步较晚。根据医学魔方Cu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我国共批准了72个核医学产品,其中一半以上是十年来批准的诊断型核医学产品。da 1990。创新型核医学只有三类。为何市场前景巨大的中国创新核药却只有三种?有业内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创新核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发展和临床应用离不开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合作。 “核医学与一般医学不同,它的应用必须要有SPECT/PET等医学影像设备的支持,但这些设备的研发难度很大,此前我们主要依赖进口,其价格高昂导致国内渗透率不足。”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这影响了市场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在核医学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仅有0.2台PE机T/CT供数百万人使用;全国SPECT/CT机仅有0.3台,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此外,当地核素供应不足也限制了创新核医学的发展。核材料的生产主要依靠核反应堆。中国严重依赖进口医用同位素,因为它缺乏能够大规模生产医用同位素的商业核反应堆。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祥庚领导的研究团队2024年发表的研究显示,日本医用同位素的独立供应仍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 “即使这些上游环节不打通,创新核药物的投放也可能难以使用、无法使用或供应不稳定。”信息化司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精准放疗设备列为优先领域,提出加强行业核心能力和设备供应能力。这为医疗器械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PET等国产诊断影像设备。同年,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八个部门公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提出,到2025年,全面覆盖全国三级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室,实现“一地一科”目标。 2035年,还明确规定,医用同位素常用的必须实现稳定、独立供应。因此,上游,产业。所有演员产业链上下游纷纷发起以核医学产业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在高端影像设备方面,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影医疗)是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柳联影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分子影像部项目总监魏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医疗过程中放射性检测设备的研发所带来的挑战几乎与航天工程处于同一水平,难度极大。我公司在政府的指导下,自2014年起经过10余年的研究、研究和开发,掌握了探测器研制、大规模数据采集、重构控制等关键技术,在高端分子影像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 “我们总共申请了 270 多项专利,并成功推出了“2米的PET/CT,第一次让我们能够动态观察药物在人体内的整个流动、扩散和代谢过程。”联影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宝军表示,近10年来,国内PET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产化极大地促进了PET的普及。来自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最新数据显示,722台PET设备将在2019年投入使用。 2023年全国安装量较2019年增长80.8%,全国53.5%的医疗机构(含已安装的医疗机构)配备PET设备。在三级医疗机构。占85.9%。国王同位素本地化的表现也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原子能公司、司、元达制药等多家企业 碳酸钡、镥177、钇90等同位素量产完成、碘 125、磷 32 和钬 166。 “公司工厂是全球核素品种最全、自动化程度最先进的智能工厂之一,也是全球首个核医学全产业链闭环平台。”韵达药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PET成像设备已广泛引入医院设施,并且逐渐开始本地供应越来越多的同位素。原本阻碍我国创新核医学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已被一一“解锁”。结果,核医学创新经历了“爆炸”。医立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目前处于临床阶段的国家创新核药研发项目有205个。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医药板块已有10余家上市公司入核。医药行业。谈谈创新本身,它有什么特点?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基于国内创新人才优势,我国创新核医学呈现出以全球化、品种完善、产业链完整为主要特征的蓬勃发展态势。例如,正大药业在全球开展业务,研发基地以美国波士顿和中国成都为中心,制造基地以美国波士顿、德国法兰克福、新加坡和中国成都为中心。我们的销售网络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5年上半年,远大药业核医学事业部营收达4.2亿港元,同比增长106%。正田制药表示,其发展目标是打造全球第一的核医学MNC(跨国制药公司)。百洋药业集团也在加速布局核医学全产业链。公司研发的北京金韵黛药业有限公司日本自主研发的首个核医学新药锝99RGD肽注射液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处于销售优先审评阶段。 “该药物是全球首个用于SPECT成像的广谱肿瘤显像药物,SPECT显像技术有望解决无法利用肿瘤显像、分期和监测效果的问题。”百洋药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除创新核药物外,公司上市平台还拥有SPECT/CT设备的独家商业化权。 “药品+装备”的结合加速创新价值转化。复星医药总裁陈玉清告诉记者,复星医药计划建立核医学中心今年将与政府合作推动核医学发展。广药集团与厦门稀土研究院宣布,共同出资设立广州白云山稀核健康医药有限公司,全面布局核核医药新路径。思力迪药业自主研发的核素结合药物177Lu-PSMA-3D1015完成首例患者注射给药。中邮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东城药业、中国同乐达、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科洛尼亚博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已进入核药创新市场。毫无疑问,多方力量的参与将加速创新核医学的实际应用。现阶段,如何避免目标同质化,实现精益求精深入了解肿瘤类型,并制定从生产到临床应用的特殊监管环节,仍在考验着各家企业整合研发与产业化的能力。展望未来,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发达的核医学产业正在弥补短板,进入加速发展期。创新核医学也有望成为中国创新医学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