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国庆中秋8天,全国国内旅游人数8.88亿人次,比国庆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消费8090.6亿元,比7天增加1081.89亿元。 2024年国庆节,旅游消费是重要因素。支持改善人民生活,是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对推动度假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国庆节与今年中秋节恰逢八天假期,保证了居民出行时间,购物和放松。度假经济蓬勃发展,带动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及相关产业发展。随着5G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新消费场景的出现,度假经济展现出韧性和活力,度假旅游成为人们的热门选择。假期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拉动经济。这体现在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上。由于节日期间大众消费更具主题性,短期消费的快速增长将进一步促进文旅消费场景和产品创新。科技赋能、舞台创新与消费需求同频共振,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让假日文旅消费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驱动力。拉动内需的同时,也通过不断优化旅游体验,进一步夯实文化旅游消费的长期发展基础。国庆中秋文旅消费激增是政策、供给、服务等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策层面看,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适应节假日调整列车班次、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规范假日市场等一系列务实措施,保障群众假期出行的便利。服务方面,数字化服务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铁网络覆盖95%以上的热门旅游城市。东城行发布的《2025年国庆/中秋旅游消费报告》显示,部分地区“航空旅行”机票欧特斯比直飞航班便宜30%以上,非常适合团体旅行。供给侧,企业持续在“吃住行购娱”全链条碎片化场景创新。文旅融合景区、科技街区、复合业态商圈是文化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此外,夜间经济促进了无形消费的精细化。很多地方都在利用无人机、水幕、全息投影和功能机器人等技术来重塑夜间观看体验。夜间博物馆之旅已成为度假的主要内容。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旅游休闲街区依然火爆。我们协调所有餐饮、晚间娱乐、晚间购物、晚间旅游和晚间服务。假期期间,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如此客流量热门景点、特色目的地纷纷超容,“看风景变成了看人”。显然,停车场和厕所等基础设施不足,植被破坏和垃圾收集延误等生态系统破坏也是一个问题。很多互动文化旅游消费项目的体验性都是肤浅的。与非遗相关的科技展览仅限于街头销售,一些中小城市盲目跟风,推出季节性直播产品。内容单一、肤浅、不完整,不能让消费者满意。一些文化地标商业业态充斥,市场仍存在“消费杀手”、“导购”等混乱现象,限制了文化度假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度假经济要蓬勃发展,消费潜力要更好地发挥到极致,文化旅游消费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增长,旅游体验必须不断优化。例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对景区客流进行动态监控。热门景区通过预约预约、灵活运营的方式调节交通,特色目的地则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改善,缓解拥挤状况,增加游客总量。我们正在改善旅行体验。以“文化旅游+各产业”融合为核心,推动影视、游戏、非遗、演艺等文化资源全面转化到旅游场景,推动休闲度假游、游学营等全面融合。在假日经济中,用好“IP旅游”“赛事旅游”品牌,将资源引向县域和新兴国家。通过百城百区等促消费政策扩大目的地。要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商户信用档案,对“消费杀手”、“引导性购买”实行跨地区联合制裁,对度假者反映较多的问题采取专项整治措施。释放入境消费政策成果,系统扩大免签范围和停留期限,发展优质航线和出境退税“非侵入式申报”服务,实现境内外消费双向拓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敏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发展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胡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相关文章

三种新原料被列入化妆品目录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加大信贷力度,做好“三农”服务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我国核医学产业正在尽全力攻克这一难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接触!这些公司涉嫌为台军精神作战旅提供外围支援。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