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党的二十届中央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近年来,随着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反复升级,“AI+”在各领域的渗透正在加速,AI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影响大国博弈格局的重要核心技术。人工智能人才是引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在体现智能等前沿领域智慧和大规模模型,只有技术功底深厚的创始人才能深入理解并实现创新突破。 IFF人工智能报告对未来五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库的增长抱有乐观预期,预计这一数字将增至约585万人。在我国,最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不仅拥有最好大学之一的学术背景,而且还拥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实践经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播的2025中国人工智能盛典近日公布了2025年度人工智能人物,御数科技、无文芯穹、致远机器人创始人均榜上有名。凭借着敢为人先的无畏精神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精神,这些年轻的创业者正在人工智能领域书写着激动人心的篇章。目前,大部分顶尖科学家仍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远销欧美国家和地区。 《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状况报告(2015-2024)》显示,中美两国汇聚了全球近6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形成了“两大强国”。美国拥有超过63,000名研究人员,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科研人员数量将从2015年的不到1万人快速增加到2024年的5.2万人,年均增长率长期比率为28.7%,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缺乏也是限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障碍。据脉脉高招人才智库《2024年人才迁移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相关岗位人才紧缺程度最大,供需比不足1.0。尤其是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岗位供需比低至0.27倍,凸显这种情况很难雇用一个人。多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人工智能人才继续供大于求。除了当今市场急需的算法工程师、大规模模型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之外,整个产业链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短缺,企业也在争夺这些人才。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巨大战略机遇,努力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人才中心。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国际视野吸收世界智慧,更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激发内在动力。我们不仅要推动教育领域改革、培养新生力量,更要以开放的态度汇聚世界精英。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ch.提高战略牵引力和高层设计。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和战略研究,解决“高层设计碎片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全产业链的人才地图,建立跨行业的协作平台。围绕大模型、嵌入式智能、智能芯片等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领域,动态推进人工智能紧缺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我们依托国家机构,与顶尖大学和领先企业合作,打造汇聚战略引领+前沿技术+行业实践+政策洞察四大要素的人工智能专业发展项目。建立国家主导、行业认可的人工智能核心岗位能力标准和认证体系。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评价提供科学的“标准”。深化电子体制改革教育培训体系。我国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亟待改革。我们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将技术实践与理论教育深度融合,培养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强、跨学科素养的人才。在紧跟最新技术趋势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动跨学科培养,设立“AI+X”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我们将继续探索产教融合的障碍,重构合作模式,建立计算资源共享机制和动态课程体系,创新分层分级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全球承包机制。考虑到周期性和稳定性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步伐缓慢,有必要建立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全球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和发展人才的关键是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我们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平台,释放算力和数据资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除了主动引进外,还要以灵活、多样、灵活的方式与最优秀的国际人力资源进行合作。制定“特殊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青年人才,为其提供有竞争力的融资和生活保障。我们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开放式探索性研究,勇敢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的“无人区”,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r 产生独特创新的能力。 (作者连俊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富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