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紧随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长三角综合发展战略提出实施以来,三省一市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331691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迈上新台阶?在本期中,特邀专家将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实施长三角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要点上,推动合力全面提升?总体情况如何?郭业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发展与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 2018年长三角综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紧紧围绕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创新发展举措,深化分工合作,形成强大合力。我们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2024年长三角地区GDP将增至331691亿元,占全国GDP的24.6%。实施长三角综合发展战略,有利于整合资源、增强协同、放大优势,更好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发挥规模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共同发挥引领作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2024年,占国土面积4%的长三角地区将产生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0%左右。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优势,加快发展新生产力,成为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量子计算机、国产大型飞机等成果不断。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三是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体化优势,增强基于城市群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韧性和群体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稳定运行。 2024年起,江苏省国内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跃居全国第一。四是整合强化数字、金融、海洋等领域优势,融入国家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4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额16.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6%。今年前八个月,公司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达到52.3%。在发展实践中,长三角打破区域划分和行政壁垒,共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共建重要功能平台,率先实现系统推进重大改革的突破,坚决保障高质量融合发展。完善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近年来,长三角协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新川产业调整体制机制。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联合协作机制高效运行 联合科研合作机制落实基础研究合作框架,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移和加速转化。加快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关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正在践行“两心共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2024年起,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达到2.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达到3.5万家。上海普陀区是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滩头堡。它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协作。已与江苏南京、无锡等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促进资源共享、充分优势,加强技术研发、产业对接等领域合作。完善重点功能平台示范引领。长三角将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突破,依托重点功能平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取得更大突破。长三角绿色生态综合发展示范区作用凸显。实施规划、环境保护、市场整合和治理。我们开展了150多项制度创新,并逐步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在积极构建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开放制度体系。 2019年至2024年,全区GDP预计年均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稳步推进,“一核两带”空间布局不断完善,逐步从连接硬件转向调整机制。 2020年至2024年,该地区GDP总量从2.3万亿元增长到3.2万亿元,经济密度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辐射引领作用显着强化。系统集成推动了重要的转型工作。近年来,长三角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整合和协调配合,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山。浙江省哈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坚决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谋划了以“扩大中产阶级、改善下层阶级”为重点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至1.67。上海浦东新区将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制度融合和金融开放,推进市场化的营商准入制度改革,打造离岸商务服务“新窗口”,引领首批31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试点。 2021年至今年6月底,累计新设经营主体21.9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36.4亿美元。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2%,市场信心和投资活力强劲。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现代化等区域间合作方面开展了哪些实践研究?当前长三角以科技创新合作为纽带,编织出覆盖三省一市的创新网络。它既是区域发展的积极实践,又承载着支撑国家科技自主、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重要使命,是推动高水平创新的原动力。我国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区以G60科技创新走廊、国家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在体制机制、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合作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全区研发强度、技术合同轮转、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寻求制度进步,加强战略合作。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推进离不开组织层面的积极探索。一系列区域间合作机制将保证创新潜力的充分发挥。 《长三角共同体科技创新共建行动计划》《三省一市建设(2022-2025年)》以“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融合,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为核心,以跻身全球科技前沿为目标,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关于推进张江、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提升重大制造链质量的决定》(2024-2026年),制定了实施新发展行动、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等九个方面165个重点课题。 长三角推进主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技术、科技装备互换、创新券通用兑换、服务机构互认等,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规划空间分布,促进角色合理分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连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持续深化协同创新领域合作。目前覆盖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合肥市等,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截至今年6月,共成立16个产业联盟、15个示范园区,着力打造“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形成“广域合作体系”。到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119家,占全国的20%以上,技术合同销售占全国的8.5%。通过整合上海科研优势、江苏制造基地、浙江经济活力、安徽新兴产业优势 我省、长三角正在逐步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发展链。大公司按照研发、中试、量产等各个环节向不同地区拓展,形成合理的分工。产业链的跨区域组织实现效率最优,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促进资源交流,加速产业发展现代化试验。长三角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交换。共同促进人才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人才有序流动,为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和平台。长三角科技创新券迄今已为三省一市企业兑换科技服务7000余次,服务总价值超过5.5亿元。 Tr建了很长时间。 iangle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科研合作机制计划2022年至2024年12月上旬实施43个科研项目,三省一市共获得财政投资1.8亿元,社区社会投资11.5亿元。联合研究rch将在2024年之前捕获超过130家企业的需求,并且首次将未来行业纳入支持范围。协同创新对产业精细化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推进。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将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助力长三角在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强化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团数量全国领先。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根据《长三角数字发展报告(2024)》显示,长三角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全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30%。从“物理毗邻”到“化学融合”,长三角正在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通过空间重组优化要素配置,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法律保障、多元参与探索科技合作创新之路,通过信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和现代化。随着更多大型改革、大工程、大平台落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断深化,长三角作为国家经济增长极、发展能源和试验田的作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改革成果将更加充分展现。合作开放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长三角不同地区如何持续推动合作开放?如何通过深层次合作和开放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孙斌东(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一直以来通过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在这儿。近年来,三省一市迈出坚定步伐,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合力推动开放合作,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开放合作的典范。 2024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额16.01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36.5%或值。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长三角不断探索制度开放和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协同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打造协同开放的强大引擎。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通过联盟机制推动制度创新和互学互鉴。上海“丝绸之路”电子商务合作试验区将研究电子发票跨境互通、跨境产品追溯等,推动电子商务领域制度开放,推动其在长三角的应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思考了许多制度创新的例子。例如,上海正在加快打造“6+1”自由贸易协作区创新试验区,深化跨区作品登记和“一件”“一柜”多式联运改革。模型。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要素高效流动和区域市场一体化,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国际展会是分享开放红利的重要手段。 2024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进博会,预计一年内交易额将超过800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浙江省正在积极举办数字贸易会议,推动数字贸易规则对接。上海至苏州机场货运站将提供机场货物安检、海关查验、航空安检等服务,让苏州企业便捷享受上海丰富的国际航线资源就在家门口,地面物流成本降低高达 30%。这些开放平台的共建、协同,极大提升了整个长三角的开放水平。我们将共同推进开放合作,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2024年,长三角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7.7万亿元,占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34.9%。长三角地区开行中国至欧洲(中亚)班列4647列,发运48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10.4%。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创新了新的CCC(中国强制性商品认证)免检服务模式,在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中取得革命性成果。通迪多方位国际合作,长三角正在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我们共同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营商活力。长三角地区在海关监管调整、口岸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长三角国际贸易“一站式”建设持续推进,上海与安徽省共建联合运营中心,数据互联互通不断深化。海关部门创新“装卸联动”监管模式,实现口岸一体化作业,提高通关物流效率。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将开展跨境业务创新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外,上海还采取多项措施帮助企业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通过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长三角已成为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的重要典范。但也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协同开放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产业同构率较高,导致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跨区域复制困难、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未来,长三角地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密切合作和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高层设计,建立长三角开放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协调产业设计和政策制定,避免同质竞争。二是深化制度开放,对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协定》,完善数据流动等领域。目标是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试点,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三是推动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综合考虑税收负担、d-scoreGDP等。四是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运行长三角”,打造数字贸易中心。从实践来看,合作开放不仅是地区发展的动力,也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参与全球竞争。未来,三省一市要继续坚持共建、交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项目联动将走向从部分开放到系统开放的制度调整,打造高水平开放新标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可复制的经验。生态共保共治解决跨区域问题。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共同治理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吴占云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院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实验室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坚持合作治理。两国通过共同保护自然空间、共同守护碧水蓝天、共享绿水青山、共建治理机制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有效解决区域间生态治理问题,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我们将共同保护自然空间,逐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流域内长江下游为骨干,三省一市持续推进长江生态走廊省际互联互通和生态保护红线无缝对接。通过森林质量提升、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矿山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自然海岸修复等工程协调实施,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逻辑空间得到全面保护和系统管理。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生态环境局签署了《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协议》,推动共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切实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我们共同保护洁净的水域和蓝天,为各地区的环境治理做出贡献。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长三角地区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界水体联防联治、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联防联治等重点领域,通过制度创新、标准化和执法协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P的平均浓度长三角M2.5为3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31.4%。严重或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4%,比2017年下降1.1个百分点。推动建立长三角地区“ciu无废”体系共建机制,实现覆盖更多重点企业的“白名单”制度, 推动本地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以项目、清单形式统筹推进跨境河湖生态治理,“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渊塘湖、汾湖)主要跨境水体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24年,水质 太湖整体水质预计将达到Ⅲ类,为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国家管理的594个地表水长三角地区水质优良率达94.3%,呈现出水清岸绿的生态态势。通过共享绿水青山,生态效益将不断为人们释放。长三角积极谋求实现环保产品价值,抵消各地区生态保护,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浙江丽水市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创新推出“绿谷点”个人绿色信贷,先后推出GEP(生态总产值)、未来收益权、水权等环境抵押质押融资,推动绿色产品实现质押融资,为百姓创造绿色红利。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黄山市依托生态联保推动省际合作建设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走廊,探索“山水一体、共同繁荣走廊”绿色发展道路。浙江、安徽两省将通过全国首个考虑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贴的补偿机制“新安江模式”,每年向千岛湖提供近70亿吨优质水。并由单一货币补偿升级为资金、产业、技术、人才等多元协同补偿。这一成功经验已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共创治理机制,不断创新协同治理模式。面对区域间生态环境治理挑战,三省一市成立生态保护合作小组长三角环境区通过规划、标准、监测、执法“四个统一”,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联动保护和治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作为制度创新试验场,探索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量化评估机制,探索重大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合作治理、生态共建机制等制度和实践成果。此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不断深化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试点,推动环保协同推进。保护和产业绿色转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生态相互依存。生态环境保护和联动治理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要成果。但资源能源消耗总体居高不下,结构性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治理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应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夯实生态治理基础。加强区域间排放交易、环境抵消、绿色金融等领域系统性制度创新。积极考虑将水权、森林碳硅等绿色产品纳入市场交易范围nks,利用经济手段激发绿色转型的内生力量,形成更多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二是鼓励标准共建,提高跨境治理效率。围绕绿色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加强污染减排与减碳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物新型治理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三省一市在监测数据共享、执法监管协调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有效消除因标准不一致造成的治理障碍。三是强调科技赋能,构建智能协同治理模式。聚焦区域性、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开展开展重要核心技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数字技术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和空天陆海协同治理平台,实现跨区域环境问题精准识别、动态监测和高效处理,助力长三角生态保护和修复迈向智慧协同治理。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王祖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chicktastic.com

相关文章

金价暴跌,一度跌幅超过3.8%。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更强大!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提质扩产能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