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食物对于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0亿公斤,加强实施新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耕地是粮食生产和民生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地保护,采取了一系列严格务实的措施,维护农业红线。l 土地保护。但我们必须冷静地认识到,我国的资源状况没有改变:人口在增加,土地在减少。耕地保护面临的矛盾和挑战越来越明显,挑战越来越艰巨。从数量上看,日本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9%。然而,需要养活世界上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年来,为促进经济发展,部分耕地转为非农非粮用地,耕地非法占用和流失问题依然存在。耕地总量增加的基础还不十分扎实。从质量看,尽管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但耕地质量总体较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不同地区。按照质量等级划分,我国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仅为4.76,其中7至10级低质量耕地占22%,面积达4亿多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其规模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的需要,党和国家的农地保护政策逐步从稳数量转向稳数量提质量,数量与质量并重。提高农用地质量与稳定农用地数量同样重要。 2024年 2017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家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搞好征补偿平衡的意见》,对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作出了具体规定。 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并普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地质量保护和提高法(草案)》,决定将法律草案提请刚果人民国家法院常务委员会审查。该提案于10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10月28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表明,我国已开始逐步从制度性规制走向加强耕地保护的法制化发展轨迹。数量与质量并重,开辟了加强耕地保护和治理的新路径。内蒙古、吉林、重庆等地的经验表明,加强耕地保护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把规模和质量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绝活”。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稳定耕地总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控占补平衡,调整优化农用地布局。实施新一轮土地国土规划,明确耕地、永久用地。长远保护基本农田,必须坚守国家耕地186.5万亩以上和基本农用地永久保护区154.6万亩以上的红线,并逐步分解到各地。继续优化耕地布局。南方各州必须有序恢复部分失去的耕地。特别是农户要承担起责任,加强承包地的管理。农民进城务工,核心耕地和农业用地不得闲置。严格控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用地的使用,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造林、造林、果茶种植等占用耕地,做到农地用于农业、良田用于粮食。改革完善耕地占用与补偿平衡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坚持“占补定补”原则,提高全省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用地保护作为重要政治问题,决不突破耕地保护红线,在跨越耕地等重大问题上行使“一票否决权”。红线。加强综合治理,提高农用地质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优质高标准农地建设,加强黑土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建立高等级农用地建设、接收和管理制度,优先将东北黑土地区、平原、水利条件好的地区的耕地转为农用地、高等级农用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高等级农用地建设。建立健全农用地建设项目质量监督检验制度,陆续建设高等级农用地,严禁擅自占用现有高等级农用地。加强耕地排灌保障体系建设,调整水土资源,不断扩大灌溉耕地面积。我们对因酸化、潜在退化、荒漠化、风蚀、水土流失而导致的退化耕地进行综合治理侵蚀等,防止耕地流失和质量恶化。坚定开展盐碱地改造和综合利用,实施分地区、分类别盐碱耕地治理和整治,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推动牛、鸡粪就近还田,加快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耕地地力。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各类占用耕地的置换既要满足数量标准,又要满足质量标准,确保均衡标准。数量与质量并重,是我们党和国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举措和重要经验新时代农业发展和加强耕地保护。从18亿亩耕地“不得侵犯”红线到对违反红线“严肃追责、终身负责”的过程来看,党和国家对加强耕地保护的“全面从严”要求不会放松。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严格履行责任,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理念,完善各项措施,减少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筑牢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基础,为长治久安、民族复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川 作者为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g 中医药大学)
(编辑: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