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洗菜、挑菜、切菜、炒菜……跟食堂老师学做饭,把家乡的美食“展示”给同学们,成为重庆大学学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不少高校更加重视就业教育和各类实践课程,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形式,开设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网红课程”。在日本,劳动教育课程是从小学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就业技能。为什么大学要继续提供就业教育?工作,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它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这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ng。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劳动力教育纳入人力资源开发全过程,把大中小学各阶段教育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联系起来。”大学要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开设综合性劳动课,为青年学生成长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传授生活技能,而且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只有根据各高校学科特点和系统课程特点,构建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的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重庆大学充分利用工科领域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头企”工程,产教融合真正的问题和需求融入职业和工作教育。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磨练了技能,提高了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工作教育不仅提高实践能力,更陶冶道德、凝聚心灵。寒暑假期间,返乡、农忙、科研等各种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对祖国、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了责任感和责任感。重庆大学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支农活动的同时,还组织短视频节目。还鼓励学生通过平台直播帮助村民运输物资。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新技能,还可以点燃他们热衷于为该领域做出贡献并参与公益事业。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建设地球物理探测科技馆,旨在让大学生参与内容讲解、展厅维护、展览设计等全过程,在投身公益科学的同时培养公众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好联合国劳动力教育工作,必须用好社科课堂,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天地。在校园文化中营造工作氛围可以巧妙地塑造学生的行为和性格。重庆大学将结合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国际志愿者日等时期,开展“健康工作月”、“校园集中实践日”、“烹饪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工作实践活动,围绕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行动,树立了工作的辉煌,开创了校园文化大风尚。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亲劳动氛围,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全心全意地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者。工作,振奋职工精神。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必须通过努力创造。即使在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劳动力教育的价值也变得更加明显,而不是减弱。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师德、发展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只有通过劳动修德、通过劳动增智、通过劳动强身、通过劳动增美、通过劳动激发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更好地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作者为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
(编辑:项小斌)